亲子教育:孩子不知道感恩,不体谅父母的付出,怎么办?
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,为了孩子的成长,父母费尽心思,但是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,不体谅父母赚钱的辛苦,不愿意帮父母分担家务,对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,不知道如何心疼父母……这让做父母有些伤心,也开始担心自己老了之后孩子不知道感恩,不孝顺父母。
赵女士的女儿蕊蕊今年已经上初二了,一回家,女儿就习惯把书包往床上一扔,什么事都不做,还直嚷嚷自己累。
每到周末,赵女士夫妻就会带着女儿到超市里买一大堆零食,但女儿很少会请父母一起分享,总是自个儿吃得有滋有味。
前天晚上,女儿从学校回来喊肚子饿,爸爸就去肯德基餐厅点了一份全家桶套餐带回来,有鸡块、玉米、汉堡、可乐等。女人就一个人坐在桌子前头也不抬地大快朵颐,不一会功夫就吃掉了一大半,完全没有想到爸爸妈妈。
这让赵女士心里很不是滋味,觉得女儿心中只有自己,没有他人,有好吃的东西也没想过与父母一起分享,这让赵女士有些失望,“我们一心只想着女儿,为她付出很多,但是女儿现在长大了,心中只装着自己,却很少用心去感受我们对她的爱,还认为家长为她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这令我们做家长的有些失望。”
广州心理咨询解读
父母辛苦养育孩子,为孩子付出,在给予孩子爱和呵护的同时,也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爱,能够感恩父母。
但是,现在很多孩子比较自我,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,让父母觉得这样的孩子只知道享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。
其实,孩子出现这种情况,与他们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有关。现在很多孩子是生子女,家庭中很多人都围着这个孩子转,当一家人以孩子为核心,忙着为孩子服务的时候,孩子就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。
孩子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下成长,已经习惯了被关注和宠爱,小小年纪被这么多人的爱层层包裹着透不过气来,不仅难以体谅和心疼自己的父母,甚至会对父母的付出和爱感到反感。
常言道,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,孩子为何不疼爱自己的父母?
归其原因是父母倾其所有把自己的爱给了孩子,却没能教会孩子爱的能力!
因此,家长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,也有责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,那就是教会孩子学会感恩,懂得奉献,只有孩子体会到付出的快乐,才能学会在生活中体贴父母,关心他人。
01
拥有感恩的态度
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行为,更是一种态度,不过要把感恩变成态度,那么要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,让感恩慢慢变为习惯。
这时候父母的角色就很重要,父母要从自身做起,做好示范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,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,爸爸要大声地对妈妈说“谢谢”;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,也要说一声:“谢谢”;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,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,你要感谢爸爸;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,你要谢谢哥哥姐姐。
在这种氛围中,孩子耳濡目染,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,渐渐接受这种基本的礼仪,也学会向父母道谢,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。
02
把节日变为感恩的舞台
节是一种仪式化的日子,有种特殊的隆重感和重要感,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舞台,可以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。
如: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、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,并表示感谢,不管价钱多少,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,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。物质是轻的,之间蕴含的情才是重的。
节日的时候,可以让孩子做点小礼物,送给对应的人,让孩子从接受和感激慢慢转移到给予身上。例如教师节,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,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;父亲节和母亲节,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,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,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。一点点的表达也是一种给予,一点点的给予也是孩子的一大步。
01
让孩子真正学会给予
有了第二步的过渡,孩子真正学会给予也就更为简单了。父母可以偶尔“示弱”,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。比如假装拿不动衣服,让孩子帮忙拿一两件;累了,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……让孩子学会给予,当孩子给予的时候,父母也要感恩孩子的付出,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感谢,让孩子体验到给予他人是有一件快乐的事情,这样孩子就更愿意主动给予。
null
null
广州心理咨询提醒
父母过分地溺爱和保护孩子,虽然体现了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,却会限制孩子的心理发展,误导孩子,难以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,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。
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除了自身要加强学习之外,还可以通过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,及时了解子女各个时期的心理、生理特点,努力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,缔造孩子健康的人格。
心理咨询预约热线:,34371477;预约:
查看全部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