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捞瓷的出现和交易
“海捞瓷”多是明清时期销往国外的瓷器,即保持中国瓷器造型和传统绘画风格,同时又加入西方绘画元素,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象征。
1998年德国“海底探险公司”于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捞出水“黑石号”沉船中,捞出六万件中国唐代瓷器。清康熙年间,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,青花瓷器大量海外,尤其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。17世纪鼎盛时期,每年至少300万件瓷器销往欧洲,流行的出口样式是被荷兰人所熟悉的克拉克瓷,俗称“芙蓉手”,即青花开光大盘——在宽大的周边均分八个开光,绘花草图,中间绘画中国风格的纹饰如飞雁、鸣禽、走兽、人物等。
我曾在一位海外华人收藏家那里见过一对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底款的碗,酱黄釉碗壁上绘一洋人,头戴洋帽子,身披大氅,系领结,长长的卷发披肩,穿袖口、半腿裤、高跟鞋,左边还有一位卷发秃顶的奴仆引路,十足的欧洲骑士派头。显然,这种出自中国画师笔下的洋,是为了适应欧洲巴洛克风格的需要而精心绘制的。
预约送检方式:
:罗女士
邮箱:1900208440@
地址: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08号中洲交易中心
查看全部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