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儿童心理咨询:6岁孩子多动,与人交流少,爱打人,怎么办?
浩浩,今年6岁,幼儿园大班,妈妈反映孩子从小好动,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,屡教不改。而且,忘性大,大人刚说过的事情,他过会儿就给忘了,当批评他时,容易情绪不稳定,脾气暴躁,喜欢生气、哭闹。去医院做过一次微量元素检查,说是缺锌,于是进行补锌了。
妈妈告诉我,现在大的问题是跟小朋友合不来,不爱跟人说话,表达能力差,问他怎么了,他也不吭声。令家长头疼的他爱打人,要是别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,他还手意识很强,立马打回去。他还不允许别人说他任何不好,上次在小区跟一个孩子玩,两个人抢一个滑梯,他抢不过人家,很生气,二话不说就把那个小朋友从滑梯上拽下去,差点酿成大祸。
事后问他为什么打人,他说不上来,教育他打人是不对的,他也能听。但没过多久又会出现类似的情况。
妈妈自述,自己对浩浩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,有的时候孩子犯错了会惩罚他,爸爸更没什么耐心,经常看不过眼就会忍不住打他一顿让他停止顽皮。后来她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好的,尝试着改变,苦口婆心教育孩子,可是孩子的情况没有任何好转。
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咨询师黄幼微老师解读:
人拒绝改变是因为只会这个方法。孩子扩展和体验到其他更有效果的方法,他才会接受并因而改变。
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而采取行动。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意义的,有些是意识层面,有些是潜意识层面,即使是意识层面的,也未必有能力清楚表达,而潜意识层面的,更加说不清道不明,只化为行动,或冲动。在妈妈的眼中,浩浩是一个不爱表达,注意力不能集中,行为、情绪控制力差的孩子。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这是一个内心较为敏感、焦虑的孩子,焦虑使孩子难以安静下来、无法专心做自己的事情,他东瞅瞅西做做,才能缓解内在的不安。那么,他的焦虑来自哪里呢?是生活、学习上的挫败感?还是家庭氛围不和谐、父母给予的压力呢?值得探索!
在很多具有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案例中,我们会发现,其成因往往存在以下心理因素。
挫折。这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。由于挫折威胁个人尊严,阻碍其目标的实现,剥夺其某种活动动机的需求,因而当孩子遇到某种挫折后,常见的反应是攻击。当然,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,也是因人而异。
自卑、嫉妒与骄横。有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家长的赞扬和关心,或缺乏自信心,自卑的同时容易嫉妒同伴,往往会产生攻击性行为,如撕烂同学刚画好的画,踩坏玩伴心爱的玩具、抢座位等现象;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、父母感情不和等原因而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,他们不懂得如何关心人,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其他小朋友交往,因此常常为维护自己的“自尊心”去攻击别人。
模仿。孩子辨别是非能力有限,而模仿学习能力强,如何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常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,孩子就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孩子。因此,作为家长,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,正所谓,身教重于言传。
在儿童心理咨询中,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“异常”行为问题,比如打人、拖延、马虎、不守纪律、偷拿东西、吃手指、不舍得扔旧东西等等,而寻求咨询帮助。很少有父母看到孩子其行为背后的情绪问题。这与孩子言语表达能力不足有关,当成年人有了情绪,会通过谈话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表达,说出来后会感到舒服很多,而孩子有了情绪后,他往往要么积压在心中,偶尔爆发,要么通过非语言(表情、行为、动作等)来缓解。在咨询的过程中,很多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能够发生改变,很重要的一点是咨询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,允许孩子做自己,允许孩子表达的权利,孩子能更好地成长。
家长需要学习,“看到”孩子,察觉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,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。当孩子的行为有错与偏差的时候,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粗爆加以否定,不通过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进行引导,而只是一味的指责批评,只会使孩子跟家长对着干,让家长的教育变得无效。比如浩浩打人这个行为方式不对,但深入其中,了解他的动机,我们或许可以看到,并非表示浩浩是个“坏孩子”,而只是一个不知道如何更好与同伴相处的无助的孩子。而帮助孩子找出更有效的做法,是家长的责任。在孩子的心中,家长永远是孩子安全的港湾,永远给予孩子爱、信任和支持。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不管是孩子跟外界的冲突,还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冲突,都是家长需要去面对的功课,出现问题时,能够积极面对,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,而不是逃避或推卸责任,这就是有功能的家长,这样的功能和应对方法,也能潜移默化长到孩子身上。
查看全部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