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信息:
附 录 B
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
B.5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
B.5.1 操作步骤
B.5.1.1 增菌培养:取样液 5.0 mL,加入到 50 mL SCDLP 培养液中,充分混匀,置 36 ℃±1 ℃ 培养18 h~24 h。
B.5.1.2 分离培养:自上述增菌悬液中取 1~2 接种环,划线接种 Baird Parker 培养基()或血琼脂培养基,置 36 ℃±1 ℃ 培养 24 h~48 h。在 Baird Parker 培养基上为圆形,光滑,凸起,湿润,直径为2.0 mm~3.0 mm,颜色呈灰色到黑色,周围为一混浊带,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带,用接种针接触菌落似有奶油树胶的软度。偶尔会遇到非脂肪溶解的类似菌落,但无混浊带及透明带。在血琼脂平皿上典型菌落呈金黄色,大而突起,圆形,不透明,表面光滑,周围有溶血圈。
B.5.1.3 染色镜检:挑取典型菌落,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,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,排列成葡萄状,无芽孢与荚膜。镜检符合上列情况,还需进行甘露醇发酵试验和血浆凝固酶试验。
B.5.1.4 甘露醇发酵试验:取血琼脂平皿上典型菌落接种甘露醇培养液,置 36 ℃±1 ℃ 培养 24 h,发酵甘露醇产酸者为阳性。
B.5.1.5 血浆凝固酶试验(试管法):吸取 1:4 新鲜血浆或冻干血浆生理盐水溶液 0.5 mL,放小试管中,加入等量待检菌 24 h 肉汤培养物 0.5 mL,混匀,放 36 ℃±1 ℃ 温箱或水浴中,每 30 min 观察一次,24 h 之内呈现凝块即为阳性。同时以已知血浆凝固酶阳性和阴性菌株肉汤培养物各 0.5 mL 作为阳性与阴性对照。
B.5.1.6 其他检验:使用生化鉴定试剂或生化鉴定卡的,依据商品试剂说明书对可疑菌落进行鉴定。
B.5.2 结果报告
凡在琼脂平皿上有可疑菌落生长,镜检为革兰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,并能发酵甘露醇产酸,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者,可报告被检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。
以下内容转自“食品接触材料科学”公众号,原标题《造纸化学品中氯.丙.醇的测试方法团标发布》,此公众由我们总部FCM实验室运营。
近日,由IQTC提出并推动立项的团体标准 T/CNFIA 206-2024 《造纸化学品中氯.丙.醇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-质谱法》已经由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发布。标准已于2024年7月14日起正式实施。标准文本欢迎索阅。
立项背景
GB 4806.8-202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》对食品接触用纸制品中氯.丙.醇的水提取量设定了严格的要求,现有研究显示造纸化学品可能是其主要来源之一,因此控制其含量成为生产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。
由IQTC牵头起草的GB 4806.8-202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》中对食品接触用纸制品中氯.丙.醇的水提取量给出了严格的要求,而已有的研究表明,造纸化学品可能是纸制品中氯.丙.醇的重要来源之一,因此管控造纸化学品中氯.丙.醇的含量成为食品接触用纸的生产企业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造纸阶段用到的大量化学品中,可能会有部分化学品中含有来自于氯.丙.醇的氯.丙.醇残留,随着生产链的传递和食品接触用纸制品向所接触的食品发生迁移,氯.丙.醇可能终会随食品进入,影响消费者健康安全。
但我国对于造纸化学品中的氯.丙.醇尚缺乏相关检测方法标准,这给造纸企业及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管控造纸化学品中的氯.丙.醇带来困难。为弥补标准领域的这一不足,IQTC于2023年6月向食品工业协会提出了团体标准立项申请,并于2023年7月获得正式立项,总共有12家单位共同参与了为期一年的起草。
参编单位包括:济宁南天农科化工有限公司、四川洋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、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、杭州杭化哈利玛化工有限公司、广东良仕工业材料有限公司、珠海红塔仁恒包装股份有限公司、山东奥赛新材料有限公司、爱森(中.国)絮凝剂有限公司、索理思(上海)化工有限公司、广州海关技术中心、保世高(广州)贸易有限公司、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。
标准主要内容
标准适用于检测造纸化学品中游离态氯.丙.醇的含量,涵盖湿强剂、粘缸剂、防油剂等多种化学品。通过直接稀释-气相色谱-质谱法和衍生化反应-气相色谱-质谱法两种方法,分别适用于不同含量级别的化学品,为造纸企业和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提供了科学的检测和管控方法。
本标准适用于造纸化学品中游离态氯.丙.醇含量的检测,包括但不限于湿强剂、粘缸剂、防油剂、消泡剂、涂布抗水剂、表面施胶剂、模塑防水剂、改性淀粉、改性松香、改性纤维素、改性树脂等。
标准采用两种方法对氯.丙.醇进行检测:
【方法一】直接稀释-气相色谱-质谱法
无需使用昂贵的同位素试剂进行衍生化反应,测试成本低廉、操作简便,适用于氯.丙.醇含量在ppm数量级的造纸化学品。
▲参考色谱图【方法一】
【方法二】衍生化反应-气相色谱-质谱法
通过衍生化反应提高检测灵敏度,检出限可低至0.01 mg/kg。
▲参考色谱图【方法二】
意义和影响
本标准的制定为造纸化学品生产企业做好产品中氯.丙.醇的管控、以及造纸企业做好原材料中氯.丙.醇的管控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方法。这也将为下游纸制品企业生产的食品接触用纸和纸制品做好氯.丙.醇的合规提供重要的解决思路。
IQTC期待与各方开展更多高水平合作,为行业和相关部门提供更多高水平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。
以上内容转自“食品接触材料科学”公众号,原标题《造纸化学品中氯.丙.醇的测试方法团标发布》,此公众由我们总部FCM实验室运营。
我们总部FCM实验室可以做团体标准 T/CNFIA 206-2024氯.丙.醇含量的测试,有需求的企业,可以与我们联系。
联系人:邹工
相关资讯:
附 录 E
产品杀菌性能、性能与稳定性检测方法
E.6.6 振荡烧瓶试验
E.6.6.1 适用范围
适用于对含非溶出性物质的材料的性能检测。
注1:在进行振荡烧瓶试验前,需要鉴定其成分是否可溶出,如果有溶出性材料,参照可溶出材料检测;无溶出性材料,选用振荡烧瓶法进行。
注2:非溶出性材料的鉴定:将样品置于无菌蒸馏水浸泡 24 h(通过预试验,吸取的浸泡液需满足后续检测要求),取浸泡液参照 E.6.1 剂性能试验或参照 E.6.4 环试验检验是否有效果。如果无效果,说明样品属非溶出性材料,进行振荡烧瓶试验。
E.6.6.4 评价标准
E.6.6.4.1 各次试验阴性对照均应无菌生长。
E.6.6.4.2 不加样片组活菌计数在 1.0×10 4 CFU/片~9.0×10 4 CFU/片之间,且样品振荡前后平均菌落数差值在 10%以内,试验有效。
E.6.6.4.3 各次试验中,试验样片率与对照样片率的差值大于 26%,产品具有作用。
检测方法
7.1 生产过程卫生要求检测方法
7.1.1 生产环境卫生要求检测方法按照附录 A 要求执行。
7.1.2 初始污染菌检测方法按照附录 B 要求执行。
7.1.3 消毒效果检测评价方法按照附录 C 要求执行。
7.2 产品卫生要求检测方法
7.2.1 产品外观采用目测、鼻嗅的方法进行测定。
7.2.2 卫生巾、卫生护垫等吸水产品 pH 按 GB/T 8939 的方法进行测定,其他产品 pH 有相应测定标准的按相应标准的方法进行测定,无相应测定标准的按 WS/T 10009 的方法进行测定。
7.2.3 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:卫生巾(护垫)按 GB/T 8939 的方法进行测定;纸尿裤分别按GB/T 28004.1、GB/T 28004.2 的方法进行测定;其他卫生用品按 GB/T 27741 的方法进行测定。
7.2.4 铅、砷、汞的检测按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的方法进行测定。
7.2.5 产品残留量测试方法按照附录 D 要求执行。
7.2.6 产品杀菌性能、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按照附录 E 要求执行。
7.2.7 葡萄糖酸氯己定、醋酸氯己定按照 GB/T 26367 及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;
2,4,4’﹘三氯﹘2’﹘二苯醚按照 GB/T 27947 及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;苯扎溴铵、苯扎氯铵按 GB/T 26369 及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;其他有效成分含量按照 WS/T 10009 及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;无法使用化学测定法的不测定。
7.2.8 产品毒理学试验方法按照附录 F 要求执行。
7.2.9 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按照附录 B 要求执行。
附 录 B
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
B.4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
B.4.1 操作步骤
B.4.1.1 增菌培养:取样液 5.0 mL,加入到 50 mL SCDLP(Soya Casein Digest Lecithin Polysorbate 简称)培养液中,充分混匀,置 36 ℃±1 ℃ 培养 18 h~24 h。如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,培养液表面呈现一层薄菌膜,培养液常呈黄绿色或蓝绿色。
B.4.1.2 分离培养:从培养液的薄菌膜处挑取培养物,划线接种十六烷基三溴化铵琼脂平皿,置36 ℃±1 ℃ 培养 18 h~24 h,观察菌落特征。铜绿假单胞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,菌落扁平无定型,向周边扩散,或蔓延,表面湿润,菌落呈灰白色,菌落周围培养基常扩散有水溶性色素。在缺乏十六烷基三溴化铵琼脂时也可用胺培养基进行分离,将菌悬液划线接种于平皿上,放 36 ℃±1 ℃ 培养18 h~24 h,观察菌落特征。铜绿假单胞菌在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,菌落扁平,边缘不整,菌落周围培养基略带粉红色。
B.4.1.3 染色镜检:取鉴定培养基上可疑菌落涂片作革兰染色,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者还需进行下列试验。
B.4.1.4 氧化酶试验:取一小块洁净的白色滤纸片放在平皿内,用无菌玻棒挑取鉴定培养基上可疑菌落涂在滤纸片上,然后在其上滴加一滴新配制的 1%二对苯二胺试液,30 s 内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,为氧化酶试验阳性,不变色者为阴性。亦可使用商品化的氧化酶试纸或试剂进行检测。
B.4.1.5 绿脓菌素试验:取鉴定培养基上 2 个~3 个可疑菌落,分别接种在绿脓菌素测定用培养基斜面,36 ℃±1 ℃ 培养 24 h,加入三氯 3 mL~5 mL,充分振荡使培养物中可能存在的绿脓菌素溶解,待三氯呈蓝色时,用吸管移到另一试管中并加入 1.0 mol/L 的 1 mL,振荡后静置片刻。如上层出现粉红色或紫红色即为阳性,表示有绿脓菌素存在。
B.4.1.6 盐还原产气试验:取鉴定培养基上可疑菌落接种在盐胨水培养基中,置 36 ℃±1 ℃ 培养 24 h,培养基小倒管中有气者即为阳性。
B.4.1.7 明胶液化试验:取鉴定培养基上可疑菌落纯培养物,穿刺接种在明胶培养基内,置 36 ℃±1 ℃培养 24 h,取出放于 4 ℃~10 ℃,如仍呈液态为阳性,凝固者为阴性。
B.4.1.8 42 ℃ 生长试验:取鉴定培养基上可疑培养物,接种在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上,置 42 ℃ 培养24 h~48 h,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为阳性。
B.4.1.9 其他检验:使用生化鉴定试剂或生化鉴定卡的,依据商品试剂说明书对可疑菌落进行鉴定。
B.4.2 结果报告
被检样品经增菌分离培养后,证实为革兰阴性杆菌,氧化酶及绿脓菌素试验均为阳性者,即可报告被检样品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。如绿脓菌素试验阴性而液化明胶、盐还原产气和 42 ℃ 生长试验三者皆为阳性时,仍可报告被检样品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。